ERP系統用久了出問題?定期做好這些檢驗!
有的企業在使用ERP系統時常會說,上了ERP系統也沒什么用啊,業務數據對不上、倉庫數據對不上,客戶數據對不上.....說的好像都是ERP軟件的錯一樣,而其實作為一款強大的企業管理軟件,在計算方面絕對都是精準的,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?
為確定身體健康程度,我們每年都需要做一次體檢,其實對于ERP系統來說也是同理,ERP系統上線后也需要對其定期進行“體檢”,以確定系統運行的狀況,企業可通過這些指標來進行檢驗:
一、數據的準確度
在給ERP系統做檢查的時候,最綜合的指標就是數據的準確度。如果ERP系統相關的操作規范沒有嚴格執行,那么最終反映到數據上,就是數據誤差比較大。如倉庫的賬上數量與實物不符等。
具體應要核對如下幾組數據的準確率。
1、ERP系統賬上庫存數量與實物數量的一致性; 在使用ERP系統后,以系統數據做基礎,對實物進行盤點,然后確定兩者之間的差異,并做原因分析,還可以了解用戶是否按標準在操作。
2、訂單中的未交貨明細;包括采購訂單上的未交貨明細和銷售訂單上的未交貨明細,根據其他單據更新的采購訂單和銷售訂單,同時涉及多部門合作,如有問題,就要采取措施,來確保各部門的友好協作。
3、需要查看單據編號等是否符合要求;企業在上ERP系統之前,一般都需要編制一套編碼規則,包括各種單據的編號、產品編號、員工編號等。在實際工作中,員工流動及其他原因會導致編碼混亂。不一致的編碼規則會導致其它部門查詢數據的困難。故在體檢時,可以查詢員工是否按編碼規則在進行編碼,并加強對相關用戶的培訓。 數據的準確度是最能夠反映ERP系統運行狀況的一個指標。在給ERP系統體檢時,根據需要抓住基礎數據,對價格表、供應商明細表等記錄進行審核。系統稽核人員還可進行不定期抽檢。
二、流程的標準化
現在大部分ERP系統都是以流程驅動的。也就是說,根據業務流程來開發、設計、實施、操作ERP系統。這就給了我們第二個ERP系統體檢的指標,即評估企業用戶操作流程的標準化。
在評估這個指標的時候,需要抓住企業的關鍵流程,具體抓住以下幾個流程即可。
1、銷售循環流程;包括客戶審核、信用復核、銷售接單、發貨等多個環節。建議抓住關鍵環節的關鍵點,看看用戶操作是否到位。
2、相關計劃的操作流程;如對于先接單后采購的企業來說,需要根據銷售訂單來生成采購計劃。在體檢時,就需要考慮后續的操作跟這個計劃的符合程度。一般來說,如果計劃與實際符合,需要先更改計劃,而不能夠直接在后續的單據中進行更改。如銷售訂單有變化,就需要先更改銷售訂單,然后再根據更改后的銷售訂單來調整銷售計劃與采購計劃。這是前后一致的流程。如果發現這里有不一致,那么系統稽核人員就需要分析不一致的原因,并尋求后續的措施。
3、采購循環流程;在這個流程中,主要是采購單流程與采購收貨流程。對于采購單來說,企業是否允許無單采購,一般都要求有原始的單據。系統稽核人員可以在ERP系統中導出沒有原始單據的采購訂單,然后進行追蹤分析。在給ERP系統體檢時,可以分析單據是否完備。如果完備的話,則說明相關操作按流程辦事,否則就需要進行后續的完善操作。
4、付款流程;對于ERP系統來說,付款業務主要就是核對相關單據的內容。如對于供應商付款來說,需要考慮采購訂單、供應商發票、入庫單等單據是否齊備,金額是否有問題。同時還需關注,有沒有重復付款的單據等。分析這些單據,可以判斷與付款相關的用戶在操作上是否標準,有沒有偷工減料,甚至舞弊的事件發生。
5、注意一些特殊的流程;還有一些企業管理層比較重視的內容,如預收款、預付款業務,這便需要做特殊流程。如對于預收款業務來說,需要客戶付款后才能夠安排生產或者安排出貨。
分析員工的操作是否符合標準化流程的要求,也是ERP系統體檢的一個重要內容。
三、用戶依賴ERP系統的程度
當ERP系統運用的比較熟練之后,用戶對ERP系統的依賴程度會很強。當ERP系統不能夠運行時(如停電等原因),用戶將無法開展正常的工作。如果企業能夠達到這種程度,那么可以從宏觀上說明ERP運行的還是不錯的。一般來說,可以從如下幾個角度來評估用戶對ERP系統的依賴程度。
1、企業用戶手工操作的程度;對ERP系統操作越熟練越依賴,那么手工操作的作業就越少。在ERP系統上線前使用手工帳管理倉庫。在使用了ERP系統后,用戶查詢庫存數據只要從系統中查詢即可,說明用戶對系統操作越來越依賴。由于相關的限制,雖然不能夠從根本上杜絕手工操作,但是手工操作應該越少越好。
2、高層對ERP系統的應用系統;ERP系統一般分為兩個階段。一個是操作階段,主要是企業的中低層人員在系統中錄入相關的交易數據。二是分析決策階段。在這個階段中,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會積極的使用ERP系統,如各種報表等等,為自己的決策提供數據的支持。在ERP系統體檢時,需要評估企業現在所處的階段。如果長期處于第一階段,那么顯然ERP的運行是不怎么完善的,在后期需要積極的改進。
企業通過這樣成熟的模型測評,可以清晰明了的發現自身所處的智能化階段,從而清晰地指明產品和生產短板。測評結果也是企業智能制造需求分析、藍圖規劃所需重要信息,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,制定合適的智能制造戰略,定義具體改善方案。